不出意外,iPhone6s和iPhone6s Plus再次大卖,上市三天销量就超过了1300万台。在分析苹果成功的原因时,往往首先被提到的就是苹果的产品,不过除此之外,苹果也拥有一个世界级的营销团队,这个团队制造了很多的技术名词,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Retina、Touch ID,这些技术名词有些的确是技术创新,有些则更像是营销噱头。 下面我们就从屏幕显示、系统交互、软件功能和硬件设计四个分类出发,来盘点下近些年苹果制造的一些技术名词,让我们一起来「还原科技本质」。 屏幕显示Retina Retina在英文中是「视网膜」的意思,苹果在2010年6月发布iPhone4时第一次提出了Retina的概念。乔布斯表示,当屏幕的PPI(Pixels Per Inch,每英寸所拥有的像素)超过300时,用户在以正常距离(25 - 30 cm)观看屏幕时,眼睛将无法分辨出手机上的像素点,苹果把iPhone 4上这块PPI高达326的屏幕称为「Retina」屏幕。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Retina是用来形容屏幕清晰度的,并不是一项屏幕技术,和AMOLED、IPS这些显示技术是有本质区别的。现在Retina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所使用,视网膜屏幕已经成为衡量屏幕清晰度的一个标准。 对于不同的设备,由于用户在正常使用时和屏幕的距离并不相同,达到视网膜屏幕效果所需的PPI也有所区别。9.7英寸iPad的PPI为264,MacBook、5K iMac的PPI则是200出头,考虑到用户在使用这些设备时并不会距离屏幕那么近,苹果依然把它们叫做Retina屏幕。 不过在安卓手机狂飙像素的背景下,很多千元安卓手机甚至都配备了和6s Plus分辨率相同的1080p屏幕,在手机中提Retina已经没有多少意义。 Retina HD, Retina Flash 为了和之前的手机屏幕相区分,苹果把iPhone6和iPhone6 Plus上的屏幕叫做Retina HD屏幕,此时已经有不少安卓旗舰开始使用分辨率更高的Quad HD(2K)屏幕。 Retina Flash则和屏幕清晰度一点关系都没有,用户在使用iPhone6s和6s Plus自拍时,手机屏幕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亮度来充当闪光灯,苹果把这一功能命名为Retina Flash。 其他显示技术 除了Retina系列之外,苹果还为其屏幕「定制」了众多名词,比如用于提高可视角度的双域像素(Dual Domain Pixels)技术,拥有更高带宽的Timing Controller(TCON),性能更好的氧化物薄膜电晶体( Oxide TFT ),用于降低屏幕功耗的有机钝化( organic passivation ),提升可视角度的「补偿膜」(Compensation Film),提高屏幕对比度的Photo Alignment等等。 这些技术更多的是对现有显示技术的重新包装,很多都已经应用在了iPhone,iPad、MacBook和iMac产品线中。苹果之宣传这些名词,是希望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了解到其产品拥有出色的屏幕,而在实际体验过苹果设备的屏幕后,普通用户可能不会记住这些复杂的技术名词,不过却足以记住屏幕出色的显示效果。 系统交互Click Wheel 相信很多人对苹果最初的印象就是iPod上的白色小圆圈,这个小圆圈叫做Click Wheel,由一个转轮和五个物理按钮组成。转盘可以用作一个触摸感应滚轮,菜单按钮位于转轮上方,左右两侧是前进/后退按钮,播放/暂停按钮位于下方,中间确定键。 Muti-Touch,Force Touch和3D Touch 2007年发布的初代iPhone是第一款支持多点触控的电容屏幕,配合这块屏幕量身定做的操作系统,这块Multi-Touch多点触控屏幕在未来的几年重新定义了手机的交互方式。 Force Touch第一次出现在Apple Watch上,Apple Watch的屏幕除了能感应触摸之外,还能识别用户按压屏幕的力度,配合Taptic Engine,用户使用不同的力度按压屏幕可以获得不同的震动反馈。随后苹果将Force Touch应用在MacBook产品线上,在iPhone6s和6s Plus中,苹果推出了功能更丰富的3D Touch。 与应用在Apple Watch和MacBook的Force Touch有所不同,3D Touch屏幕除了可以像Force Touch一样可以识别轻按和轻压之外,还能识别重压的操作。在邮件、短信等iOS自带的App中,轻按可以预览内容,进一步用力按压屏幕可以查看内容。除此之外,在很多自带的App图标上用力按压可以直接调出该App中的某些功能,在此过程中,无需打开App本身。 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类似3D Touch的功能应该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在安卓手机中。 软件功能Continuity, Handoff Continuity苹果在去年的WWDC上推出的,可以让不同的苹果设备之间协同工作的功能,比如说用户可以在Mac上接听iPhone的电话。Continuity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功能是Handoff,Handoff可以让App在不同设备之间协同工作,比如说用户在Mac上写邮件时,Mac上写的内容会实时同步到iPhone和iPad中,用户可以拿起iPad接着Mac的进度写邮件。 AirDrop, AirPlay, Spotlight, Metal 苹果的OS X和iOS操作系统中还有很多特别的名词,比如说用于苹果设备之间文件传输的AirDrop,AirDrop支持Mac、iPod、iPhone和iPad,当拥有多个苹果设备时,AirDrop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AirPlay用于无线影音传输,相比蓝牙无线传输,AirPlay的可以提供更快的传输速率。另外还有用于全局内容搜索的Spotlight,用于提升苹果设备图形性能的Metal图像引擎。相关的名词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Siri Siri是苹果在iPhone4s上推出的智能语音助手,在此之后,谷歌,微软和亚马逊也分别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语音助手:Google Now,Cortana和Alexa。 指纹识别Touch ID Touch ID在2013年底随着iPhone5s推出,现在已经全线应用在iPhone和iPad产品线中。这并不是指纹识别第一次被应用在手机上,不过Touch ID的体验远好于之前的指纹识别产品。 Fusion Drive Fusion Drive在2012年10月份推出,包含了一块固态硬盘和一块普通硬盘,电脑会将这两块硬盘识别成一个硬盘,通过对硬盘内容的智能分配,可以让用户在进行多数操作时达到纯固态硬盘的速度。当然,这一功能仅支持苹果的OS X系统,不支持Windows。 Unibody, MagSafe和Smart Cover Unibody是一种把铝合金挤压成板材,然后通过数控机床一体成型的工艺。在2008年的MacBook Pro发布会上,Jony Ive亲自上台介绍了Unibody的制作工艺。随后的几年中,Unibody工艺已经引用在包括MacBook,iPhone和iPad在内的大量苹果产品中。 MagSafe磁力充电接口一直以来是苹果MacBook的招牌设计,由于通过磁力将电源线连接到MacBook上,即便不小心拽到电源线,也不会因为电源线插在电脑上而导致损坏电脑。随后,经过修改的MagSafe充电口也用在了Apple Watch中。不过在最新的12寸MacBook中,由于改用了USB Type C,苹果放弃了MagSafe充电接口。 Smart Cover是苹果在iPad 2发布时推出的配件,通过磁铁吸附到iPad上,通过折叠Smart Cover,用户可以把iPad站立在桌面上。配合iPad内部的磁铁,Smart Cover还可以唤醒或休眠iPad。 Focus Pixels, Deep Trench Isolation Focus Pixels是苹果为iPhone6和iPhone6 Plus相机加入的对焦功能,其实Focus Pixel基本就是相机很常见的相位对焦(Phase Detection Auto Focus),只不过苹果换了种说法,而比iPhone 6早几个月发布的三星Galaxy S5上已经使用了该技术,实际体验中,使用了Focus Pixels的iPhone6对焦速度的确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iPhone6s和6s Plus中,摄像头像素增加到了1200万,但由于传感器面积没有增加,导致单位像素面积减少,不同的像素之间更容易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成像。苹果为6s的摄像头加入了深槽隔离(Deep Trench Isolation)技术,功能上类似三星Galaxy S5摄像头上的ISO CELL技术,用于减少相邻像素之间的光线串扰。 总结 不论是真正的技术革新还是仅仅为了营销,很多苹果制造的技术名词已经被大众和其他厂商所认可。像当年的JEEP和吉普车一样,Retina、Unibody这些本来只是苹果形容自身产品的名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厂商用在自家的产品宣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