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多功能于一身 带你了解Thunderbolt接口 [打印本页]
作者: 爱国者 时间: 2012-2-28 11:36 标题: 多功能于一身 带你了解Thunderbolt接口
笔记本电脑的接口为用户使用笔记本提供了一些便利,随着更多的用户对于数据传输以及外接显示的需求,更多的新的接口被设计到了笔记本上,其中在去年新推出的苹果的笔记本产品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新的面孔—Thunderbolt接口。
Thunderbolt 是一项I/O传输技术,通过一个单独设置的端口,就可支持高分辨率显示屏和高性能数据设备。并且这种接口有着不错的传输速度、灵活性以及简约性。在去年苹果公司的电脑产品都开始搭载这种接口,从今年开始各大厂商也可以使用这种接口技术了,今后将会有更多超极本开始使用这种高性能的接口,并且今后Thunderbolt接口将会得到普及。
▲新款苹果MacBook Pro采用了Thunderbolt接口
Intel发明了USB和PCI Express,它们已成为极为普遍的数字传输技术。苹果发明了FireWire,让USB得以更广泛利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Thunderbolt成为一项极为灵活的I/O传输技术。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Thunderbolt 的两项重要技术:PCI Express和DisplayPort。
▲Thunderbolt接口的两项重要技术
PCI Express是连接笔记本内部所有高性能部件的技术,它同样内置于Thunderbolt。通过该接口我们可以直接将RAID阵列直接连到笔记本上以获得PCI Express性能。Thunderbolt 还可为外接设备供给10瓦功率,以便用户更好的从事工作站级别的项目。
由于Thunderbolt基于DisplayPort 技术而设计,并采用高分辨率显示屏的视频标准,因此,任意Mini DisplayPort 显示器都能恰到好处地插入Thunderbolt 端口。使用一根外接线,即可连接到DisplayPort、DVI、HDMI 或VGA接口的外接显示器上。
Thunderbolt 传输技术提供了同一连接器上具备双向10Gbps处理能力的两个信道。这使Thunderbolt 速度极快,且使用效率很高。理论上讲使用外接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速度比USB 2.0快20倍,比FireWire 800快12倍。
▲Thunderbolt接口的数据传输性能对比
▲Thunderbolt传输速度极快 约是现在USB2.0接口的20倍
此外,Thunderbolt还拥有足够的带宽连接多部高速设备,无须使用集线器或开关。例如,你可以将几个高性能的外置硬盘、视频采集设备以及一台显示器连接在一个Thunderbolt 链上,这种形势的外接最大可支持6台设备。
▲Air通过Thunderbolt连接外接显示设备
Thunderbolt I/O 传输技术为Mini DisplayPort显示屏提供原生支持。只须使用适配器,即可支持DisplayPort、DVI、HDMI和VGA显示屏。因而,你可以连接你的 Apple LED Cinema Display 或其他现有显示屏,以及各种高速设备。一切仅需一个端口,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
▲支持Thunderbolt接口的外接设备
借助Thunderbolt,用户可以把自己的笔记本打造成专业的视频处理设备。如果你是一个视频剪辑师,想像一下你可以使用一个端口,就可以连接高性能的存储设备,高分辨率显示器,和高比特率的视频采集设备,完成影片全部的后期制作,很有效的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Thunderbolt作为较新推出的一款接口,在苹果的笔记本电脑上已经开始使用了,随着今年超极本的陆续登陆,相信会有不少厂商会添加Thunderbolt接口,其中就包括在CES展会上亮相的宏碁S5超极本。随着Thunderbolt接口的逐渐普及,其支持的外接设备也开始逐渐的增多,用户在使用上也会更加的方便。
▲宏碁S5超极本
▲宏碁S5(下)较S3增添了Thunderbolt接口
▲新款的MacBook Air右侧也设置了Thunderbolt接口
总结
苹果PC已经在去年一年内,独享该技术专利权限,从今年开始Intel对更多的PC厂商提供该技术。这表示苹果在使用Thunderbolt技术上相比其他厂商有些许的优势。在推出的外设产品中Promise的产品Pegasus在影音处理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更加偏向于苹果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在今年的逐步普及之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外设产品出现。由于Thunderbolt传输速度是现在正在使用的数据接口速度的10到20倍,可能会对现有的一些接口,以及我们的使用习惯造成一定的变化。
欢迎光临 合肥本本之星 合肥Thinkpad专卖店 合肥Apple专卖店 hfthink 合肥本之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http://hfthink.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